低温空气源热泵搭配暖气片的系统设计要点

随着清洁能源政策的推进和节能技术的成熟,低温空气源热泵作为一种高效节能的供暖设备,在北方寒冷地区及南方部分冬季寒冷区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将低温空气源热泵与传统的暖气片系统相结合,既利用了热泵的高效特性,又兼顾了现有末端设备的利用,成为旧房供暖改造和新建筑供暖设计的重要选项。然而,这一组合并非简单的设备拼接,其系统性能高度依赖于合理的设计。本文重点探讨低温空气源热泵搭配暖气片系统的几个关键设计要点。

低温空气源热泵搭配暖气片的系统设计要点

一、 热泵选型:低温性能是核心

区别于常规热泵,用于驱动暖气片系统的空气源热泵必须具备优异的低温制热性能。设计时需重点关注:

  1. 额定制热量与低温制热量:不能仅根据机组名义工况(如室外7℃/室内20℃)下的额定制热量选型。必须核查产品在项目所在地冬季供暖设计计算温度(如北京-7.6℃)下的实测制热量和COP值。该数值才是设备在最冷天气下真实能力的体现。
  2. 压缩机类型:优选采用喷气增焓或变频等强化低温制热技术的压缩机。这类技术能有效拓宽热泵的工作温度范围,保障在-25℃甚至更低的极端气温下仍能稳定运行并提供足够的热量。
  3. 融霜能力:冬季运行时,室外机结霜会极大影响换热效率。应选择智能、高效且能耗低的融霜策略的热泵,最大限度减少融霜过程对室内供暖温度的波动影响。

二、 末端暖气片:“低温化”与“大量化”改造

传统暖气片系统(如95/70℃或75/50℃)设计基于高温热媒,与低温热泵(输出水温通常在55℃以下)直接匹配存在输出热量不足的固有矛盾。因此,末端改造是关键:

  1. 热负荷复核与散热器扩容:首先必须对建筑进行精准的热负荷计算。由于供水温度降低,暖气片的散热量会大幅下降(平均水温降低10℃,散热量减少约30%-40%)。为保证室温达标,通常需要通过增加暖气片组数更换为更大尺寸、更高效率的板型散热器来增加总散热面积,弥补水温下降带来的出力损失。
  2. 选用低温散热器:市场上已有专为低水温供暖系统设计的散热器,其在55/45℃或50/40℃工况下的散热量远高于传统铸铁或钢制柱型散热器。优先采用此类产品,可以减少末端改造的工程量。

三、 系统设计与水力平衡

  1. 最佳供回水温差设计:低温空气源热泵在较小的供回水温差(如5℃-8℃)下通常具有更高的能效比(COP)。这与暖气片系统传统的大温差(如20℃)设计理念不同。系统设计应优先采用小流量、小温差的运行策略,这要求水泵选型与管路设计与之适配。
  2. 水力平衡与变频控制:由于末端散热器数量可能增加,系统环路更为复杂,必须通过安装手动调节阀或自力式压差平衡阀等措施,确保各环路水力平衡,避免近端过热而远端不热。推荐采用变频水泵,根据末端实际需求调节流量,显著降低输配电耗。
  3. 缓冲水箱的设置:在系统中增设一个适当容积的缓冲水箱(蓄能水箱)十分必要。其作用包括:减少热泵启停频率,延长寿命;为融霜期间提供备用热源,保证室内供暖不间断;促进系统水力分离,运行更稳定。

四、 智能控制系统

一个智能的控制系统是协调热泵、末端和用户需求的大脑。

  1. 水温曲线控制:系统应具备根据室外天气温度变化,自动调节热泵供水温度的功能(即供暖水温曲线)。天气更冷时,自动提高出水温度以补偿建筑更大的热损失;天气回暖时,则降低水温,以提升热泵能效和运行经济性。
  2. 分室分区控制:为暖气片安装恒温控制阀,实现分室温度调控,并结合房间定时或场景编程,避免无人房间过度供暖,进一步节约能源。

总结

低温空气源热泵与暖气片系统的结合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成功的关键在于摒弃“高温系统”的传统思维,紧紧围绕“低温供暖”这一核心,从热泵的低温性能、末端的匹配改造、水力系统的精细化设计以及智能控制四个维度进行一体化设计和优化。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这一组合“节能省电、温暖舒适”的优势,使其成为既有建筑供暖改造和高品质新建住宅的理想选择。